忍者ブログ

今が人生の花だ。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是日一枚



看起來是光亮的
嗅起來是涼爽的
陽光的色澤正好,又把我拉去那個遠方。

有時並不典雅
常常也只是柴米油鹽
畢竟是進行中生活中的城市
成熟,卻不老朽。

改寫友人近日得獎的詩作一句:
「我愛京都因為我愛永恆。」

拍手[16回]

PR

出町柳附近的回憶


今天的台南有點熱。夏天他是忘了什麼所以跑回來拿嗎?

昨天看到《京都新聞》報導高雄神護寺已逐漸染紅。京都的紅葉差不多慢慢要登台囉。去年差不多現在這時間我在京都,算是跑在紅葉時節的前面。那時候並不是要回京都去看紅葉的,但能在鴨川附近的出町枊遇到這棵紅通通的樹,也是驚喜得差點忘記關上嘴巴!

我覺得最美的畫面不是一整整片的紅色,而是綠黃紅,加上暗紅與些許棕色點綴。漸層的色調真是百看不厭。
說起來漸層對眼睛應該很健康,眼珠子會在綠色與紅色間滾來滾去,覺得綠色太平常就看看紅色、覺得紅色太鮮豔再回來綠色,轉來轉去轉來轉去,秋日裡的眼珠體操。

人家都說秋天是「食欲之秋」,果然近來常覺得肚子餓。大概不只眼睛要做體臊了。這時節騎腳踏車是相當舒服的一件事,多動一動可以再多吃一點。XD

拍手[14回]


跳京都電線桿的羊


讀完《尋羊冒險記》的隔天,整理照片時看見這張。照片的上方是明亮的,看得見藍天。照片的下方接近純粹的黑。串起白日與黑夜的是許多電線桿與他們的分枝網絡。

本來我看這張圖,覺得有種「不知要往裡去」的迷濛感。眨眼切換開關再看,又像是「從黑暗步向光明」那般勵志八股。再甩甩腦袋後看,發現照片右下藏著兩個人。一個大人一個小孩。說他們藏著好像不太客氣。他們應該是本來就站在那裡進行日常生活的些許動作,莫名其妙被某個路人的相機吸收進去,永遠停格在2D的畫面裡,成為一種名為「京都人生」的壓花。

常常很想念京都。卻也只能看看照片,情不自禁翻閱那些可能越來越黯淡或是越來越鮮明的過去。

一直都喜歡京都的電線桿。曾經為他們以主角寫了篇短文。每次到京都時,拿相機的雙手老是不聽使喚朝電線桿拍個不停。數位相機還沒關係。底片相機的話,回台灣沖片後得到盡是電線桿的照片,「搞什麼啊!」嘴巴未張口就先在心底責怪了。

「如果電線桿有生命,一定會覺得生存在京都實在幸運。如果電線桿與電線桿的連線可以用來通話,京都的電線桿一定巴不得趕快告訴其他地方的電線桿,他們曾經被拍過多少張獨照。」我竟然寫過這樣的話,好像要看到電線桿的末端電線(在動物就稱為「尾巴」)翹起來了。

再回到「羊」。如果有人睡不著,「數羊」是一種老派的方式幫助入眠。記憶裡看過的圖畫,數羊的羊都會一隻隻跳過低矮的柵欄,從牧場的這頭到那頭去(或是跳出數羊者畫面)。如果數羊的羊跳過的是京都的電線桿呢?撇開「電線桿太高,羊不可能在那裡跳」這類的邏輯,跳電線桿的羊會比跳低矮柵欄的羊雀躍嗎?會比較樂在其中而不是機器化地在每位數羊者的大腦裡「辦公事」?會一邊跳一邊呼喊著「噢我看見金閣寺亮晶晶的屋頂啦!」「哦~南禪寺三門邊有人在偷親親。」「喂那裡有家町屋前大排長龍是在賣什麼呀?」

這樣說來,大家都沒辦法專心跳電線桿。眼睛東張西望的,嘴巴也吵吵鬧鬧,數羊者只會越來越清醒,最後氣憤地說:「數羊沒效!我要退貨、我要退貨!」於是這些跳京都電線桿的羊都被解聘了。到頭來,跳京都電線桿的羊根本不存在。

也許後來他們就去鴨川跳烏龜了。XD

拍手[9回]


腳踏車 流動的哥本哈根地景


想要去丹麥的念頭沒停過。喜歡用的東西來自那裡,有興趣的議題追本溯源後發現跟它有關,「真希望有一天可以到哥本哈根去看看」不知不覺變成夢想清單裡的一項。哥本哈根是丹麥的首都。初到一個國家先從首都下手,似乎是旅人間不需點破的默契,嚮往從這裡開始,把腦袋裡的扁平名詞變成立體的旅行體驗。

終於來到哥本哈根,像做夢一般。我身在自己的「丹麥夢」裡,想著世界著名的北歐設計,想著新聞上總說哥本哈根社會風氣開放,才出中央車站便被成排拒馬般的腳踏車給抓住目光。不太整齊,多數東倒西歪而且是舊車,北歐設計裡的「明亮與簡潔」去哪了?

然後是在走往旅館的路上,一輛接一輛腳踏車自身旁奔馳過,本來以為大概就像在日本很多人用腳踏車代步。等到意識過來,才發覺路上腳踏車數量比汽車還多。如果汽車是一種大型生物,看起來它們都面有難色被體積小很多的另一種生物給包圍住。我站在十字路口這頭等紅綠燈,路的另一邊,腳踏車與車上的人把他們底下的柏油顏色都蓋過去。等燈號一切換,靜止的水流立刻斷裂傾洩成瀑布,往柏油路的另一頭漫去。非常有生命力。讓我看傻了眼。

記憶裡大批大批腳踏車在馬路上,是中國北京那種濁黃色調,這是從電視或照片來的黯淡印象。偏偏哥本哈根的腳踏車看來那麼不一樣。如果你努力在短短數秒裡用分割畫面去看,會發現每一輛車每一個人可能是螢火蟲的近親都在散發光芒;同時帶著一種氣勢,任憑頭髮飛散在騎乘中揚起的風裡。

站在路邊看四處出沒的腳踏車是一種「哥本哈根樂趣」。在那裡待的幾天,我常站在路邊看,像是在星光大道旁等待大明星從眼前曇花一現。馬路上雖然沒有紅毯,車陣裡俊男美女一個少不了。不只男的女的還有老的少的露大腿的現胸肌的裝備齊全的踩菜籃車載小孩的,不禁慶幸還好不是評審不然真的難以決定大獎落何方。

不只人,車子也是各有千秋。兩輪的腳踏車最常見,淑女車變速車登山車,平把的彎把的,細輪子的普通輪子的。較特別的常見附小推車(在車頭)或小拖車(在車尾)的三輪腳踏車,載物品也載小孩。一日經過幼稚園,現場看到丹麥媽媽掀開小推車上的遮陽布,小朋友跟同學揮揮手道再見後便自然坐進裡面。

還有一種不知道幾輪的。在路上遇過幾次。好幾個人同時乘坐在上面,大家邊騎邊大聲說笑邊喝必魯。硬要形容的話,模樣有點像放倒與地面平行的摩天輪。每個人都可以踩踏板,但車子很奇妙會朝同一個方向前進。我後來給他命名為「超歡樂的戶外移動型必魯(Beer)桌」。

即使去看了有名(但無聊)的小美人魚、成排彩色房屋的新港、幾間頗有知名度的城堡與教堂,無疑給我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遍布市區的腳踏車。據說哥本哈根平均每天有36%的人以單車通勤,全哥本哈根的單車專用道逼近400公里,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中。我在台南也天天騎腳踏車,如果不設法鑽巷子,通常就要在大馬路上與汽機車爭道。丹麥政府的德政實在讓我非常羨慕!

乍看以為腳踏車跟北歐設計沒有關連(因為看來也就是一般的腳踏車),但想想踩踏間便是善待土地、融入城市地景,所謂的北歐設計,就是這麼回事吧!


(原文刊載於低碳生活部落格
















(源自於丹麥的樂高積木,也要組成在地的腳踏車風景。)

拍手[3回]


為什麼喜歡京都


(星期一不想工作之閒聊)

昨天下午去一家常去的咖啡館,趁午後沒其他客人的空檔,和老板娘打開話匣子聊起來。她問我「是不是很喜歡日本」,因為幾次聽到我跟朋友聊日本聊得好開心,感覺好像很常去的樣子。

然後她問:「妳最喜歡哪個城市啊?」我說是京都。她眼睛一亮,回應說她也喜歡京都,喜歡京阪一帶,不喜歡東京也沒去過。我則說幾次去東京都是出差居多。

「那妳為什麼喜歡京都啊?」她突然丟出一直球。

「為什麼啊..........?」一時間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如果是早期的我可能會說「因為京都是古都」「因為我喜歡日本的傳統文化」之類的吧,重點在於京都的傳統和古典。不過現在我不會這樣子回答,因為京都也是個大樓和新開發案很多的大城市,也有買得到名牌和高科技電器的熱鬧市區,京都車站本身更是摩登到一般人看不出他是怎麼設計的。另一方面,我不想讓不了解的人誤會「京都就只有古老和歷史」那麼的沉重與老舊。

「為什麼呢?」我喃喃地重複,嘴巴可能開開的看來很傻。老板娘大大的眼睛直盯著我,害我傻笑到肌肉要僵掉了,卻還是說不出個所以然。

後來為了回應她的「期待」,我花了點時間表達我對京都的感覺。好像說了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有說,看她似懂非懂的表情,姑且就解讀為「同意」吧。我想,如果她也真的喜歡京都,其實不用說太明白,應該能理解吧。

「為什麼喜歡京都?」這是一個好問題,好難的問題,捫心自問,我腦袋空空回答不出來。如果要八股點講,應該可以說「就好像愛上一個人是沒有理由的!」

拍手[15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