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旅行,總是要在出發前認真準備各項功課,包括行程規畫、交通、飲食......等。不過每個人個性不同、經驗不同,有的人容易緊張、有的人老神在在,有的人是初心者、有的人經驗老到,所謂「準備功課」究竟到什麼樣的程度,見人見智。
我喜歡「架構大致的輪廓後刻意保留適當多數的空白」。空白,是要讓旅行成為一個會呼吸、有生命、活生生而足夠自由成長的美好回憶,填入的可能有驚有喜、有好有壞,但只要歸納為「旅行」,就只會變得美好而且越來越好。
去年的7月12日,我在京都的第二天,正值「祇園祭」,古都熱鬧滾滾,絲毫不見千兩百年的老態。由於第一次參與,似熟悉卻陌生,心想「反正還有很多天」,加上剛回到京都總是難掩興奮,所以我先去其他想去的地方逛啊吃啊喝啊,暫時假裝遺忘城市中心的「華麗暴走」。
這天下午,想去的地方去了、想吃的也下肚了,心滿意足。天氣很熱,讓人感覺疲憊,於是我回到四条烏丸,打算找家cafe吹冷氣打發時間。這天傍晚跟幾個朋友約在三条御池附近的京野菜餐廳吃飯,也擔心若離開市中心太遠,交通時間難以掌握,畢竟整個七月既是暑假又是祭典旺季,早點回到市區比較安心。
搭上的公車從四条通往烏丸通的方向前進,正好會經過「祇園祭」最擁擠的中心地帶,這天各山鉾已經建好停放在馬路邊,原本的四線道被迫剩下三或兩線道可用。山鉾像超越時空來到現代的龐然大物,不可一世地佇立在車水馬龍的大路邊,一點也沒有、也不可能讓步的模樣。
由於這些山鉾,四条烏丸免不了交通管制,沒記錯的話司機要我們提早一站下車。倒是無所謂,看塞車的情況,下車步行可能比車速還快,順便沿路欣賞已建好的山鉾,有的在大路上、有的在街道裡,所以經過與四条通垂直的小路時,往左右探一探,就可能有驚喜的發現。
下公車後,我步行向四条烏丸的十字路口。以「四条通」與「烏丸通」為十字畫出的四個象限,就是祇園祭山鉾分布最密集的區域,各山鉾町不只擺放著建好的山或鉾,也分別舉辦靜態展覽或登鉾參觀的活動,同時販賣自家週邊產品,因為要維護一個山鉾並不容易,需要人力也要資金。
就在我像劉姥姥逛大觀園,對週遭一切都感到好奇時,不知不覺陷進一團嘈雜的人群中間。本來以為是來看祇園祭的觀光客太多了,連人都塞住走不動,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啊、怎麼有一條很粗的繩子在這裡?」這條繩子由很多人扶著、與地面平行往某個方向延長而去。
「難道是?」腦袋像是被誰打了一掌,我想起出門前,有人反覆交代,山鉾建好後會試拉看看、確定是否穩固,而這個活動通常是開放民眾參與,非常有意思,等於是在7月17日正式「山鉾巡行」前,藉由眾人的力量一起測試剛建好的山鉾是否能順利被拉動。
想通這一點後,我整個人興奮非常,沒想到還傻呼呼四處逛大街時,竟能湊巧遇上山鉾的「曳き初め」。後來查資料,每年祇園祭都是在7月12、13日兩天進行「曳き初め」。我這天誤打誤撞遇上的,是位在四条烏丸西北側的「函谷鉾」。等不及我那欣喜若狂的情緒平息,聽見有人下口令,所有人戰戰競競抓緊繩子。接著囃子聲響起,跟著鉾上的人的喝令(雖然聽不懂但就跟著大家照做)......
我們,把函谷鉾拉動了!
高24公尺、重達12噸的函谷鉾,緩緩動起來。從四条烏丸的中央信用金庫本店附近,前進到四条烏丸交叉口上。剛起步時速度較慢,漸漸加速,眾人包括我在內都越來越興奮。馬路邊好多人圍觀,相機快門聲此起彼落,感覺我們這群拉鉾的人,好像大明星啊!!
(ps.參與拉鉾的人不能拍照,為了安全的緣故,手上的東西都要放進包包,兩隻手抓好連接鉾的繩子。)
函谷鉾抵達交叉口後不久,就又退回到原本的位子,即是函谷鉾保存會前方,穩固得像是從未被移動的模樣。
而我,兩隻手上還殘留著函谷鉾的溫度,有點恍神,站在四条烏丸路口的LAQUE 百貨前面,回憶剛才發生的事情。如此巨大的鉾真的移動了嗎?真的是用我雙手的力量去移動他的嗎?
那幾分鐘時間內,不誇張地說,整個京都市的喧囂人群完全消失了,只剩下我和距離百步左右的函谷鉾,他如此龐大閃亮,我則是呆若木雞。
打擊實在太大了。那天起,我身上好像被印上函谷鉾的標記,走到哪看到哪,心中總念念不忘函谷鉾。一年過去,幾天前回京的朋友用app傳訊息給我看今年山鉾的週邊產品,我情不自禁地說:「我的函谷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