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今が人生の花だ。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京都30】day23東寺,你好嗎?

每次搭關空出發的特急はるか(HARUKA),都會儘量選擇靠右邊的座位,那攸關於一個「京都你好,我回來了」的個人儀式。通常因為搭早班飛機,精神不是太好,搭上はるか約半小時內還會興奮的說話,之後就不自覺睡著,然後很神奇地在快抵達京都之前醒過來,預備要進行那個儀式。

伴隨著車內放送「まもなく、終点京都です」,我正襟危坐,眼睛往右邊窗外看去,應該是在高架鐵路出現的附近,心情像是即將與久未會面的好友碰面般興奮而緊張。甚至更刺激,因為我們的眼神交會將只有短短不到一分鐘。

「看到了看到了!」

東寺,你好嗎?

嚴格說來,他是東寺的五重塔,目前全日本最高的五重塔。只要你是搭乘JR進京都,東寺的五重塔是最先映入眼簾的國寶地標,看到他就表示京都到了。

不確定是在壽岳章子《千年繁華》一書中還是哪裡得知,我腦中一直有「東寺的五重塔對京都的遊子來說具有特別意義」的印象;離開京都或回到京都,坐在火車上,五重塔就在鐵路的另一邊靜靜陪伴。東寺五重塔不愧是全日本最高,即使現代的京都市充斥水泥高樓或高架鐵路,我們還是可以看見他的部分身影。

東寺在京都有相當的代表性,從はるか車身上的東寺五重塔剪影LOGO也略知一二。

每次在車上跟五重塔打過招呼後,列車也差不多要進站了。印象中車門一打開,撲鼻而來的一股涼涼的氣味讓人好是激動,好似瞬間換了一顆腦袋--

京都模式,自此啟動。:)

拍手[0回]

PR

【京都30】day22請嚐一口和菓子

說到京都的「吃」,應該很多人會想到精緻小巧的「和菓子」,指的是日本特有的點心,多數是甜的,但也有帶鹹味的。原本「お菓子」在日本指的就是同樣的食物,但為了區分明治時代以後從歐美等地傳入日本的蛋糕、巧克力、餅乾、布丁、果凍等「洋菓子」,以日本傳統製法生產的小饅頭、羊羹、大福、糰子、煎餅......等,就叫做「和菓子」。

京都曾經是日本國首都,時間超過千年,在這裡和菓子自然格外受到重視,從「京菓子」這個專有名詞就可看出端倪。在京都有非常多的和菓子專賣店,其中更有專門供應皇室或祭典用的和菓子老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京菓子協同組合」裡的「組合員名簿」研究看看。

通常一般人對和菓子的印象都是「甜」,確實大部分也是如此。會比較甜的緣故是因為和菓子常拿來配茶一起吃,在茶道中的和菓子更帶有美學鑑賞的目的,成為一種可以食用的藝術作品。

可惜的是,正如同我不懂咖啡,我對茶道的理解也十分有限。雖然我非常喜歡喝抹茶,常自稱喜歡的和菓子是わらびもち(蕨餅)、みたらし団子(御手洗糰子)、平安饅頭、豆餅等,喜歡的道理很簡單,就是「好吃」而已。:p

要品嚐和菓子,除了去專賣和菓子的店鋪,在京都的社寺、古蹟、庭園、茶屋,通常都有一杯茶或抹茶配上一份和菓子的セット(組合套餐),價格大約落在550~750円不等。或許會覺得有點貴,但享用和菓子的同時往往身邊也會有優雅的庭園或山林景致,跪坐在榻榻米上,或者坐在鋪有紅色毯子的長椅上,讓自己安靜下來,一口茶一口和菓子,這其中的感受絕非金錢可衡量。

下回到京都,找個地方享用和菓子吧!

拍手[3回]


【京都30】day21吃早餐

我是一個喜歡吃早餐的人。或許是因為沒有吃宵夜的習慣(易胖體質沒辦法^^"),常常早上醒來就會覺得好餓好餓,所以每一天的第一件「要事」就是找東西吃。

從小在家裡早餐都是吃牛奶、麵包,長大後我的早餐也幾乎以這類西式食物為主要選擇;叫我吃白飯、吃粥會有點不習慣,豆漿、油條倒還可接受,最常吃的不外乎是麵包、三明治、培根、蛋餅等,配上牛奶、咖啡、或果汁。

在京都旅行,有時我會在飯店或民宿裡面用餐完畢才出門,這類的早餐多數是日式的,也就是有白飯或粥,一定有味噌湯,如果有日式和西式兩種可選,我通常會選西式。若住的地方不附早餐,就會前一晚先買好麵包和飲料,或者出門後到附近隨便找一家「早餐店」(當然不是美X美)。

早餐我通常都會喝咖啡用來提神,在京都(日本)咖啡很容易買到,四處都有的販賣機就有好幾種不同牌子、不同濃淡度的罐裝咖啡任君挑選。偶爾急忙出門時,就把前晚買好的麵包或三明治帶在身邊,遇到自動販賣機時投一罐,然後找個可坐下的地方簡單享用。

另外,便利商店販賣的優格、御飯糰、水果......,也是很好的早餐選擇。若住的地方附有小型廚房,還可從百圓店或超市買回喜歡的食材或冷凍料理,簡單烹調出好吃又不貴的早餐。

京都有一些咖啡館或餐館的早餐十分有人氣,不少人會特地前往享用。對於這些有名氣的早餐組合我也頗感興趣,可惜對我來說早餐就是要「越快吃到越好」,空著肚子找路前去,搞不好還可能因為人氣旺而吃不到或等很久,想來就麻煩,因此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機會體驗這些京都有名的早餐。


拍手[1回]


【京都30】day20每個景物都是愛

我沒有在京都長住過,也沒有因為念書或工作在京都生活過。但說不上來的,京都好像從我第一次去拜訪她之後,就悄悄在我體內置入晶片,讓我的思考、我所做的種種、我期待的、我幻想的,全都情不自禁與京都產生連結。

因為這樣,我幾乎可以體會,曾經長期在京都生活過而愛上京都的人們,因不可抗拒的理由暫離京都時,有多麼地不好受。

在台灣一天一天過,總是巴望著回去京都的日子。總覺得什麼時候都可以。假期有了,帶著少少的夠用的盤纏,不血拼不吃好料也沒有關係。住便宜的旅館,每天簡單的吃食,只要能在京都走來走去,呼吸到摻有甜味的京都空氣,就好。

這樣的想法非常浪漫,實際在京都或者日本長住過的人們應該深知生活的不容易。然而就算各人有各人的酸甜苦鹹,能夠得到京都的溫柔陪伴,相信任何滋味的最終,都是回甘的吧!

能肯定說出這樣的想法,是從我自己生活在很喜歡的台南,得到的結論。我常跟朋友說「台南是很療癒系的城市」,人在這裡,就算情緒有起有落,也能因為一片亮晃晃的天空或一條彎曲無人的小路,讓感覺好很多。

只要情緒轉負為正,任何挑戰也都能勇敢面對了。:)


拍手[2回]


【京都30】day19天空的直筆畫

電線桿在其他地方,或許不怎麼美麗,但是來到京都,電線桿不只變成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看久了還會對它產生特別的情感。

如果電線桿有生命,一定會覺得生存在京都實在幸運。如果電線桿與電線桿的連線可以用來通話,京都的電線桿一定巴不得趕快告訴其他地方的電線桿,他們曾經被拍過多少張獨照。

一般我們在城市,看得見的電線桿越來越少,因為大多數都已經地下化。地面上的空間有限,可以的話什麼都想往地下埋,好像地底是小叮噹的四度空間,什麼都裝得進去,眼不見為淨。

可惜在京都,這方法行不通,千年以上的地底,比看得見的地面還珍貴。妹尾河童曾在《窺看日本》一書中提過,挖掘京都南北向地下鐵時,經過御苑的路段必須把施工產生的震動降到最低,花了比其他路段還多的時間與經費,就為了小心翼翼地從御苑旁擦身而過。

地底是不能隨便亂動的,深怕一個不小心,就吵醒了自平安京以來沉睡的諸多靈魂。凡事可有個先來後到,做人後輩也得尊敬前輩,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裡,越是歲數少的人們,越要戰戰競競。

「在京都住不過三代,不叫做京都人。」正是類似的道理。

第一次來京都,或許會覺得眼前有什麼十分礙眼;一天、兩天、三天過去,漸漸的這些直愣愣的傢伙變成你相機裡面稱職的景致。回到自己的城市後,也許曾一度懷疑「電線桿......不就是長這樣嗎」,但回家打開電腦瀏覽在京都拍的照片時,又會突然讚嘆起:「啊,是京都的電線桿吶......」。


拍手[4回]